首页 加入收藏 友情链接
 
 
科普知识
拯救蝴蝶行动 :大学生自杀干预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青少年好比蝴蝶,他们经历着从毛毛虫到蝴蝶之间的层层蜕变。这种蜕变充满潜能,但又很脆弱。”
  生死,只在一念间
  据《京华时报》消息,昨晚10时左右,北方工业大学一男生从该校第四教学楼坠下,当场死亡。
  根据记者粗略统计,11月以来,全国至少有4起大学生自杀事件见诸报端。为什么会有大学生选择自杀,从而带给人们无法释怀的痛?
  在WHO驻华代表Cristobal Tunon博士眼里,“青少年好比蝴蝶,他们经历着从毛毛虫到蝴蝶之间的层层蜕变。这种蜕变充满潜能,但又很脆弱。”而蜕变过程中的这种脆弱,在这位专家看来,如果没有适宜的营养和呵护,安全、充满支持的环境来弱化,则可能潜藏着某种致命的危险。
  再过一天就是春季开学的日子,但清华大学一位女生却等不及春暖花开。在失恋痛苦的驱使下,她提前来到学校,从大雪覆盖的7楼跳了下去。身后,是留给亲人的无限悲痛和7楼长长平台上许多凌乱的脚印。
  在樊富珉教授看来,这些脚印似乎再现了这样的场景:痛苦的女生步履沉重地走到了死亡边缘,然后停下来,折身,一步步远离死亡的危险,如此反复,最终香消玉殒。“可见,她在自杀前内心生与死的矛盾和冲突是多么剧烈。而死,只在一念间。”樊富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室主任,在向记者回忆这件发生在几年前的自杀事件时,语气满是惋惜。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大学生抑郁与自杀预防与处理培训班”上,与会的心理专家指出,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而当务之急是,如何识别有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将他们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自杀是可以干预的要构建从校长到学生的干预网络
  “绝大多数自杀是可以被干预,这些学生是有可能获得救助的。”来自美国的Louise Douce教授说。
  及时发现自杀前的征兆往往能抓住捞救生命的契机。“任何一个人在自杀前都有征兆出现,比如莫名其妙地收拾东西、给每个同学道谢、给所有人写信,出现一些与平常完全不一样的行为。”樊老师说。
  北京某高校一位女生在入学两三个月后,突然给每个同学写了一封信,然后就不见了。同学们觉得很奇怪,就报告给了辅导员,几位老师立即赶到了这位同学在北京郊区的家。她正在和妈妈做最后的告别,然后准备自杀。女生的父亲过世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她自己也被查出患有心肌炎,以为是心脏病,治不好,双重打击使她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很感谢同学们能够及时地沟通信息:“很多自杀危机都因为同学们的及时发现而被成功化解。一位同学打电话告诉我,班上一个同学给每一个人都写了一封信,表现很不正常。我听说后,连忙和一位老师赶到那位同学的寝室,发现她已吞下了40粒安眠药,好在是假药,学生被抢救了过来。”
  但是,“在中国,有90%的自杀者从未接受过任何帮助”,费立鹏博士,一位在中国工作了19年的加拿大人,现为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他多次强调这一点:“大学的心理咨询师等着有问题的学生上门咨询,是远远不够的。你要走出去,要积极改变校园内部的文化,获得校领导的支持,动员与学生密切接触的人及时转介患者。”
  而在蔺桂瑞教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里,校长、院系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宿舍长以及学生个体都被纳入到了这个体系中。“他们都应当接受心理培训,掌握正确的识别危机和干预的方法”。蔺教授特别强调,“作为学生重要活动场所的宿舍,已经成为危机干预的一个很重要的系统”。
  选择自杀的时候他身体里总有一部分力量想要活下去
  选择自杀的过程,就是一个生死冲突的过程,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女生一样,“任何一个人选择自杀的时候,他身体总有一部分力量想要活下去,咨询师要利用生与死的矛盾,强化他内心里想活的部分,弱化想死的部分。”费立鹏博士说。而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宣传科主任张晓丽看来,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倾听,很多时候,倾听就是降低其自杀意念的过程。很多自杀者在平时的诉说中,得到的总是拒绝、回避和反驳,你的倾听首先就是要认可他、接纳他、承认他的痛苦。”
  在负责中心热线督导工作的毕曼丽看来,“对大多数有自杀行为或有自杀想法的来访者而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一般都是因为情感上的痛苦,如果其内心的痛苦没有得到渲泄的话,空间很小,就难以容纳你的建议或方法。”毕曼丽说:“一些学生将自杀看成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你要告诉他,自杀是最终的办法,如果成功了,就再也没有机会尝试其他方法。然后教给来访者自己如何去解决问题”。

 
『返回』
首 页  |  协会介绍  |  新闻中心  |  科普知识  |  专家介绍  |  心理健康  |  资料下载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 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电话:025-82296201 传真:025-83709025
恒网-企业上网中心承建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