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 岳晓东
如果你最近总觉得无精打采,不断自责,乏力失眠,莫名其妙的哭泣,感觉灾难临头,并时常出现自杀意念。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绪失衡,一个人要是连续半个月出现这类症状,并且不愿与人交流,很可能是患上了抑郁症,应该立刻寻求帮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抑郁症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1%(共有3.4亿患者),并呈上升的趋势。到了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不在少数,约有3000万人。生活在北上广大城市的白领们,在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下成为抑郁病的高发人群。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抑郁症患者就是意志薄弱闹情绪,或是思维出了问题。事实上,抑郁症患者一不是思维出了问题,二不是简单地闹情绪,三不是心胸狭窄、意志薄弱,他们患病主要是因为长期处在应激(压力)状态下,无法有效化解而成。那么,当今社会,是什么因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抑郁症?依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马丁·塞里格曼教授的观点,四种因素导致了抑郁症在当今社会的蔓延。需要我们解开心结,赶走抑郁。
■生活里不能仅有自我
“无节制的个人主义,往往会使我们沉陷于自身的挫折感中,并由此而抑郁。”马丁·塞里格曼教授指出:“如果你的生活是以家庭、公众、信仰或国家为重,即便你的境遇欠佳,但至少有某个与你相关的个人或团体状况良好,或至少你发现他们的问题比你的问题更为紧要。然而,假如你的生活仅有自我,那么一旦出现什么问题,你将失去平衡的支点,而且没人可以帮你的忙。”由此,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很容易导致个人情绪的无限落寞。因为总是强调满足个人的需求,必将导致群体关系的不和谐。
■过分自尊无异自寻烦恼
马丁·塞里格曼教授认为,人应该活得有尊严,“但对个人自尊的过分追求会使我们成为自寻烦恼的人,而自寻烦恼的人很容易会陷入生活的烦恼中去。”是啊,凡事都想出人头地,会使人每时每刻生活在焦虑当中,久而久之,很容易使人精神崩溃——患上抑郁症。说到底,人是为自己活着,还是为别人活着?!为自己活着的人,不会太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而为别人活着的人,却十分在意别人怎样看自己。过分在乎自尊的人,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表面上看是赢了别人,其实是输了自己。
■“受害者”心理遇事推诿
马丁·塞里格曼教授提出,几十年来,美国的学者、政客、维权律师和媒体为了强调某一观点,越来越擅长于发掘各种类型的受害者,结果使今天每个美国人都可以对号入座,称自己是这样或那样的受害者。“受害者”心理的不断膨胀,会导致人们无法正视自己心灵,明明是自己不够顽强,却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换言之,“受害者”心理使人遇见困难就问题外化,推诿他人,陷入消极的防御机制,终日生活在怨天尤人当中,不能自拔。
■消费至上形成恶性循环
马丁·塞里格曼教授认为,消费越来越高,人们就不得不更加拼命工作,由此形成工作与消费的恶性循环。“当你陷入了债务,或身为一家之长绞尽脑汁赚更多钱的时候,消费就不再是‘通往幸福的捷径’了。”马丁·塞里格曼教授总结说,“我们的前辈有理由相信,如果生活富裕了,人们就会快乐了。现在,前辈的梦想实现了。可现实也确凿无疑地证明,个人自由和物质保障并没有给社会带来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必须来自其他地方!”
央视台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幸福了吗》。其中有这么一段:
“墨西哥有个寓言。一群人急匆匆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那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边,我要等等它。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等呢?如果走得太快,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这,当是抑郁症患者的思考题!
心理养生堂小妙方:
强大心理能量的五条建议
拥有强大心理能量的人一般都乐观豁达,善于调整心态。在面临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他们会笑傲江湖,与狼共舞,先战胜自我,而后战胜他人。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成为生活中的“东方不败”呢?以下有几条建议:
目标可及
人既不可有过高的奢望,也不可过低地看待自己,这样才能乐观对待自己的工作,防止恶性情绪的循环。
知足常乐
在生活中学会进退有据。在成功的时候要多看自己的不足,而在挫败的时候要多看自己的成绩,这样就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人只要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别人就会心平气和地看待你。
相信明天
在挫折面前,要坚信情况会越来越好,明天将是另一天。这样才能激发自我的动力和毅力去解决困难,不畏艰难,坚持不懈。(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是美国最著名的小说《飘》(Gong with the wind)的最后一句话,它曾激励许多人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幽默化解
幽默既是自我调节的维生素,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可使人在生活中发现快乐,并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幽默还可使人从容应对各种尴尬局面,将烦恼抛掷一边。
赏识他人
学会给予别人欢乐,令他人感到温暖,而不是要把别人踩在脚下。赏识他人不等于否认自我,抬举同事不等于放弃竞争。与此相反,人越是在交流中赞赏他人,自己就越可能得到欢乐,并使得工作环境十分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