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友情链接
 
 
百家论坛
心理防御机制并非越强大越好

 

  新京报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能让不同的人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引申出无数种解释且能自圆其说、自成一派,每一种解释因让你必须点头赞同而获得快感。这一点上,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同样适用于最近气场强大的《盗梦空间》,有人说它“营造了一种让人恰好能看懂一点但又不能完全能看懂的完美状态”。如果我们兜售了弗洛伊德和他的潜意识,卖弄了心理防御机制等名词,过度诠释了作品、作者和角色,敬请谅解。

  心理素质再差也有心理防御机制

  记者(以下简称“记”):《盗梦空间》出现大量惊险刺激的追杀场面,那些围攻造梦师小姑娘的人群,那些荷枪实弹的防御者……你的大脑里,也住着各式各样的防御者吗?

  蔡晨瑞(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资深意象对话心理专家,以下简称“蔡”):每个人不仅仅有一套防御体系,而是有三、五种防御体系。心理学上把它们叫做自我的防御机制。

  记者:哪怕心理素质再差的人都有?

  蔡:是的。比如电影里的盗梦者进入别人的意识里,从心理学角度上,荷枪实弹的自我保护是必然的。不受训练也会这样。就像在催眠过程中,如果咨询师发出的指令和来访者的要求相违背,这时,来访者也不会遵循这个指令的。

  记:人在睡梦中也能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吗?

  蔡:是的。比如在梦中出现城堡或者很厚重的门,往往象征着梦者“压抑”、“隔离”的防御机制;梦者在梦里遇到危险,告诉自己“死不了”或“敌人看不见自己”,这时梦者使用的就是“否认”的防御机制了;梦者梦见邻居家两口子吵架,这里就是“投射”的防御机制,因为在这里邻居家的两口子就象征着梦者自己的夫妻关系状态。心理咨询师所做的事就是帮助梦者或来访者来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更为有意识地来选择使用或不使用它们。

  心理防御机制强大并非好事

  记:心理防御机制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而变得更强大吗?

  蔡:当然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变得强大,但我相信在现实中没有人愿意这么干。心理防御机制在形式分类上大概有十几种,如压抑、反向形成、隔离、抵消、否认、投射、认同、躯体化、退行、内射等等。通过偶像崇拜或对某一类人物形象的认可来塑造自我,来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认同”;有人心里特别悲伤,但是她自己觉得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隔离”;特别爱一个人,但表现出不理睬的状态,这是“反向形成”……这些心理防御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不健康的,因为都阻碍了真实的自我,把这些防御机制中的哪一种进行强化都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

  再如,当一个人的某种情绪非常强烈,但不将这种情绪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溃疡、无名疼痛等方式表现出来时,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中国人特别容易将心理问题躯体化,因为觉得说自己生病没关系,但很忌讳说自己心理有病。这时,心理咨询师肯定不能对来访者的躯体化症状进行鼓励和加强。

  长期使用单一心理防御者社会适应力差

  记:如何做到有意识地、灵活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呢?

  蔡: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保护自我、维护人格的稳定;另一方面却可能阻碍与外界(他人)的正常沟通。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能有意识地、灵活地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那么这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较高;如果一个人无意识地使用单一的心理防御机制,则较容易出现社会适应问题。

  举例来说,始终单一地使用“投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人,凡事都会认为是别人的错,给人以“推卸责任”的印象。但如果他换一种方式,比如不再指责别人,而是采用“我生病了,所以没有做好”这种躯体化的防御方式,或者是“我虽然没有做这个,但我做了那个”这种抵消式的方式来解释事情,虽然目的都一样,但表达的防御方式不同,更容易被人接受,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强一些。

  在心理咨询中,“阻抗”未必来自来访者

  记: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被“植入意识”的情况,比如说广告、传销的宣传效应,甚至是心理咨询介入,可以运用心理防御机制防止被植入意识吗?

  蔡:其实这里你提到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学层面的概念是“阻抗”。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会以不同形式、现象呈现。阻抗有很多种,以不合作这种对抗方式表现的“阻抗”是显形的,还有很多隐形的“阻抗”。比如来访者在咨询中会出现的遗忘、来访者的自我批评、沉默、好转又突然加重等等都是阻抗。

  但阻抗的出现并不一定是来访者的主动防御,也有可能是咨询师的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延伸

  顺应潜意识的意识才能被植入

  ●柳晟(化名),北京某催眠机构培训导师

  人是否接受“被植入意识”?这取决于两点,一是目标对象对催眠的敏感性,还有一个是受暗示性。

  为什么广告商喜欢在电视剧中穿插广告?因为人们在投入地观看电视剧时,大脑是处于一个类似催眠的状态中的,一般来说,突然插入的广告会在人的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不过,每个人的催眠敏感性因个体差异而不同,敏感性强的人会很清楚地记得广告内容,敏感性差的人则未必。还有一个是人的受暗示性。比如很容易相信别人的话就是受暗示性较高。

  不过,因为人的潜意识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自己的安全,对于自己不接受的事实,即使是处于催眠状态中,也会拒绝执行。

  19世纪初,德国曾发生一起真实的催眠犯罪案例:一位已婚妇女在接受催眠治疗过程中,接受催眠师的指令与之发生多次性关系。后来,催眠师在催眠过程中指令这名妇女杀掉自己的丈夫。但她几次三番都失败了。至第六次,她的丈夫起了疑心,报警后,让其他催眠师为这名妇女催眠,了解到事实真相。该案例中非常有价值的一点是,这名女性完成了和催眠师发生性关系这样的指令,但没有完成杀夫的指令,这是因为潜意识里她并不想杀害自己的丈夫,哪怕在催眠状态下她也无法执行。

  ■ 解密

  1从《盗梦空间》我们得知,人在睡眠状态时听觉、触觉仍保持开放,是真的吗?

  柳晟:人睡着后,只是没有意识了,但是人身体的各个部分还在运作,包括感官,会知冷知热,知痛知痒。

  人的睡眠是有周期性的,一般是在睡着一个小时后,进入跟催眠状况差不多的状态,潜意识能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比如帮助将被子压在身子底下的睡着的宝宝翻身,你硬拽被子是很困难的,但是你可以跟孩子说“挪一下身体啊”之类的,这时宝宝虽然意识不清楚,但是他会配合你,让你很容易为他整理被子。这个状态类似催眠的状态。 

  2服用安眠药后,人真的无法被外界的响声惊醒吗?

  柳晟:不是。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 

  3真有人会像梅尔一样,做梦成瘾吗?

  柳晟:会有这种现象。有的人觉得平常生活跟做梦是一样的,觉得梦境里会更好,因为现实改变不了。他在现实里会有一种虚幻的感觉,觉得不真实,会觉得跟梦境差不太多。有个别催眠敏感度很高的人,会常常进入比较深的催眠状态。

  比如我这里有一位学员,她很厌恶已分手的男友,在催眠状态下,她根本看不到她男友就在她身边,而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在进入特别深的催眠状态里,过马路时,她会看不到车开过来,像是在梦游。现实在她的潜意识里都被扭曲了。

 
『返回』
首 页  |  协会介绍  |  新闻中心  |  科普知识  |  专家介绍  |  心理健康  |  资料下载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 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电话:025-82296201 传真:025-83709025
恒网-企业上网中心承建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