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心理干预 要打十年“持久战” |
华西都市报 程渝摄影
国内首份大型灾后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问卷正式启用
调查显示:地震后四川灾区民众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PTSD(创伤后应急障碍)患病率与以往案例有很大不同,PTSD患病率大致为2%—4%左右,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后15%左右的患病率。
“心理重建要坚持10年以上。”——国家863计划《“5·12”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之一,川大华西医院副院长、心理卫生教授张伟昨天在绵阳说,经过两年的灾区心理重建工作,已建立了三级心理干预网络,而中国首份“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后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问卷”也正式启用。
张伟说,比较幸运的是,抽样调查显示,地震后四川灾区民众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PTSD(创伤后应急障碍)患病率与以往案例有很大不同,PTSD患病率大致为2%—4%左右,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后15%左右的患病率。
调查中发现,灾区公务员、救援人员以及学生这三类人是主要患病人群。
心理重建工作进展缓慢
汶川地震后的PTSD患病率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并不意味着灾区心理重建工作也因此变得简单。“目前,医务人员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改变灾区群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上。”张伟说,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将心理问题归为“思想出了问题”,这让绝大多数患者产生了“耻感”,不愿意求助医生,这使得心理重建工作进行得相当的缓慢。
谢礼建是北川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他说,地震发生后有近三个月的空档期他没有接诊一个患者。2008年8月,才接诊了一位主动求医的擂鼓镇中年女性,地震中她家房屋受损,一直借住亲友家,并不断在脑中闪现地震时的情形。
谢礼建说,这位患者出现的焦虑、害怕、失眠和脑中重复闪现地震场景的表现是典型的PTSD症状。经过持续一周,每天40分钟的心理治疗,该患者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PTSD最大的特征是总是回
忆灾难发生时的经过,医学上叫“闪回”,患者自己不能摆脱。张伟说,5·12地震发生后,一些志愿者对灾区群众进行了一些不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这大大增加了心理重建工作的难度。”
灾区建立三级心理干预网络
目前,川大华西医院的心理专家定期地给地震灾区乡镇、社区医务人员进行精神卫生技能培训。并在广元、绵阳、德阳、成都等灾区的基层医生、县市一级专业人员和市级高级督导人员内建立了三级心理干预网络。
心理重建工作甚至会利用到麻将这类特殊的治疗道具。“麻将是四川的特色,让灾区群众打打麻将,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地震以后,生活虽然有改变,但往昔的一切仍可重演。“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对他们打开心结也是一种帮助。”张伟说。
“心理问题不是朝夕能解决的,美国“9·11”后所作的心理干预计划是20年期,我们起码要作打10年“持久战”的准备。”张伟说。
昨天,863计划科研组启用了一份根据汶川地震实际情况,并结合国际心理危机干预标准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问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