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友情链接
 
 
百家论坛
3大心理陷阱:你“中枪”了没?

  金陵晚报    徐晓蓉 朱菁菁

  为什么同样遭遇挫败,有些人越挫越勇,有些人一蹶不振?为什么同样遭遇压力,有些人调整良好,有些人却陷入焦虑抑郁,甚至因此患上各种“心病”?

  在近日于南京召开的第五届亚洲认知行为治疗大会暨第四届中国认知行为治疗学术年会上,大会执行主席、南京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宁教授说,在遭遇相似的应激事件时,人们会给出不同反应,有些人很快就调整过去,有些人却久久不能释怀,甚至因此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情绪障碍。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但个体的认知模式是不能被忽视的一个因素。

  当然,我们可以换一个你更容易理解的说法:有时候让你痛苦不堪,甚至因此患上“心病”的,并不是你遭遇的那些压力事件本身,而是源于你对于这个事件的态度和看法。甚至一些我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应当的看法,恰恰是让我们痛苦甚至患病的“心理陷阱”。

  11个问题看你“中枪”没

  让我们先来看下这11句话吧。

  1、每个人都绝对需要他人的喜爱和赞许,尤其是那些重要的人。

  2、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取决于他的能力,只有各方面都比人好,才算是成功人士。

  3、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邪恶的,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与惩罚。

  4、生活脱轨是很可怕的,如果事情的发展和我想得不一样甚至失控,这种光想想就觉得很恐怖。

  5、我所遭遇的这些烦心事,都是外在环境所导致的,哎……我对这些也没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了。

  6、现实中的困难和责任,承担起来太不容易了,不然逃避吧,眼不见心不烦。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对那些可能在未来发生的危险,我们都应该牢记心头,随时警惕。

  8、人总是得依赖别人的,特别是比自己强的人,这样才能过得更好更轻松。

  9、一个人的过去会决定他的现在,这永远无法改变。

  10、我们要懂得关心他人,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11、我们遭遇的问题,总是有最好、最正确的解决方法的,我们一定得找到它。

  这些想法你是不是也觉得似曾相识,在某些时候也是这样想、这样指导自己的生活的呢?如果你的回答是“YES”,或许你已经不知不觉“中枪”了。

  “我们经常觉得,是因为生活压力太大,或者遭遇了某些不良事件,让我们的心理出现问题,不复健康。但在认知行为治疗中,心理学研究者有不同看法。”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医生马辉告诉记者,就拿经典的ABC疗法来说,心理学者认为我们遭遇的那些问题是A,我们出现的情绪和行为后果是C,但并不是A直接导致了C,真正起作用的是那个隐藏在背后的B——我们对于事件的看法,或者说认知。而同样的事件,可能因为当事人的不同认知模式,带来截然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而那些让我们陷入持久的、过度的痛苦中无法自拔,甚至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式,被心理学专家们称为不合理信念。

  就拿上面我们提到的这11个问题来说吧,它其实就是一位心理学家曾经总结出来的有一定普遍意义、通常会导致各种各样神经症状的11种不合理信念。

  不过后来,这些不合理信念又得到了进一步研究和归纳,现在一般认为,那些千变万化的不合理信念,一般都具有3个共同特征:绝对化、过分概括,以及糟糕至极。

  ■绝对化

  关于“绝对化”,马辉举了个例子:比如马上就要高考了,每个考生都希望自己获得好成绩,这是很正常的心愿。但有一个考生,他想的是“我一定要考好”。虽然他只多了2个字,问题就来了——因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绝对化思维。

  “从理性角度来考虑,我们都知道,世事无绝对,愿望是美好的,但事情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来改变。可当遭遇到具体事件时,许多人却无法淡定。”马辉说,“我们过去有句古话,叫做‘不成功便成仁’,这本来是用来鼓舞激励的,可许多人却把这当成自己的准则,要求自己一定要获得成功,不作他想。当这些人遭遇挫败时,就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甚至因此陷入过分的痛苦,并导致进一步的心理问题或者情绪障碍。”马辉告诉记者。

  ■过分概括

  让我们继续顺着考生的例子往下说吧。

  如果在考试过程中,有一门考砸了,每个人的想法也是不同的。有的人觉得,“这门没考好,不过没关系,也许我其他门考得还不错,或者我可以做其他选择”;可有的人却会想,“这门没考好,我这次肯定考砸了、彻底失败了。”

  是不是觉得后面这种想法也很常见呢?其实,它就落入了第二个陷阱——过分概括,或者说,以偏概全。

  马辉说,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不该以偏概全,但在生活中却最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心态。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一切,但在抱持“以偏概全”不合理信念的人来说,这就是一切,而紧跟在后面的台词一般是“彻底失败”后面的潜台词一般是“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在这样的不合理信念作用下,想要正确认识一个事件,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然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糟糕至极

  假设你是上面那位考生,你的高考成绩砸了,你会怎么想?是“怕什么,来年再战”,是“不如选个好专业吧”,是“大不了出国/考研”,还是“这下子前途无望了”?

  如果你是一个上班族,工作失手可能因此失业,你又会怎么想?是“总结错误下次注意”,是“赶紧充电提升自我”,是“换个岗位试试重新定位自己”,还是“完蛋了”?

  如果你的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出最后一个选项,那么你就是落入了“糟糕至极”的陷阱,或者说,叫作灾难化思维。

  马辉说,糟糕至极是不合理信念的最后一环,在这种不合理信念的“操纵”下,对于同样的事件,当事人却可能陷入一种极度的、非理性的负性情绪体验中。为什么一件小事有的人可以淡然处理,有的人却会惶惶不可终日,多半就是这个不合理信念在作祟了。

  “认知行为疗法”可不是洗脑

  “其实这样一说,大家会觉得不合理信念是很简单的,但事到临头,许多人就无法做到。而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信念,调整自己的认知,从而改变行为、改善情绪,这其实就是认知行为疗法所希望能达到的效果。”马辉告诉记者。

  有些人认为,认知行为疗法其实是让医生说服求助者,或者给求助者洗脑,从而纠正他们的观念。其实,在认知行为治疗中,患者自己的领悟和调整很重要,专业的精神科、心理科医生也好,或者是临床的心理咨询师,其实是帮助求助者去认识到自己哪里可能存在问题,然后做出调整,让自己进入一个良好的“认知-行为-情绪”的循环之中。“认识到问题所在,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能够及时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在某种不合理信念的作用下,那么会有助于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从而更好地作出应对。但如果确实无法靠自己主观意识完成,那么就需要专业医生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来帮助他们离开那些不合理信念的陷阱。”马辉告诉记者。


 
『返回』
首 页  |  协会介绍  |  新闻中心  |  科普知识  |  专家介绍  |  心理健康  |  资料下载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 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电话:025-82296201 传真:025-83709025
恒网-企业上网中心承建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