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网-解放日报 顾泳
急救水平,向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我们所说的急救,仅指医疗生理急救水平。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差距行动规划指南发展组评估总结:应该向刚经历创伤事件、处于极度痛苦的人们提供心理急救。为严重危机事件中遭受不幸者提供人性化支持,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人应对危机。本期专刊,我们邀请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张海音主任医师,请他为读者讲解何为心理急救?如何实施心理急救? 危机事件是如何影响人心的?
张海音介绍,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发布《现场工作者心理急救指南》,旨在介绍如何在危机事件中为受害者提供心理急救。专家介绍,世界上会发生多种令人痛苦的危机事件,例如战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火灾和人际暴力(如家庭暴力)。个人、家庭或整个社区都有可能在此受到影响,人们可能会失去家园或亲人,可能与家庭和社区分离,或目睹暴力、破坏或死亡。
尽管每个人都可能受到这些事件的影响,但人们对危机事件的反应和感受多种多样,大多数人会不知所措,对发生的事情感到困惑,或不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有的会感到恐惧、焦虑、麻木,整个人处于游离状态;有的人可能会有轻微反应,有的人则会有严重反应。这些反应主要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所经历的事件的性质及严重程度、曾经历的悲痛事件、生活中从其他人所得到的支持、健康状况、个人及其家族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年龄等。
为遭受创伤而需要支援的人提供人道性质支持,称为心理急救。张海音说,根据指南的定义,心理急救可分为以下主题:
1、在不侵扰的前提下,提供实际的关怀和支持
2、评估需求和关注
3、协助人们满足基本需求(例如食物、水和信息)
4、聆听倾诉,但不强迫交谈
5、安慰受助者,帮助他们感到平静
6、帮助受助者获得信息,服务和社会支持
7、保护受助者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心理急救,何人何时何地为宜
哪些人需要心理急救?专家表示,心理急救的服务对象是近期因严重危机事件而遭受重大创伤的人们,包括儿童和成年人。不过,并非每个遭受危机事件的人都需要、愿意接受心理急救,不要强行帮助那些不愿接受帮助的人,而应成为随时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者。
什么时候提供心理急救,颇有讲究。张海音表示,事件发生当中、或事件刚刚发生之后,确实是心理急救的绝佳时机;但有时候也可能是几天或几周后,心理急救的效果反而更好,这皆要根据事件持续的时间与严重程度来决定。一般说来,以下四种人群需要即时得到心理急救—
1、受到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伤害,需要紧急医疗救治的人;
2、因过分心烦意乱,无法照顾自己或孩子的人;
3、有可能会伤害自己的人;
4、有可能会伤害他人的人。
至于在何地实施心理急救?专家认为任何足够安全的地方都可以提供心理急救,通常来说,社区环境比较妥当,如医疗中心、避难所或营地、学校、配给食品场所、其他援助场所。更为理想的地点是能在适当时间可以为人们进行私密交谈提供便捷的场所。例如性暴力等,私密交谈是保护隐私、尊重个人尊严必不可少的要素。
怎样为困境中的人实行心理急救
张海音澄清,心理急救并非专业心理咨询,不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提供。尽管心理急救包括聆听受助者的倾诉,但它不强求人们分析所经历的事情,也不要求人们对发生的事件、时间重新整理。怎样与身处困境中的人良好沟通,需要极大技巧。专家解释,遭遇危机事件的人通常会感到心烦、焦虑,有的人会自责、内疚。保持冷静、表示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安全、尊重、理解以及恰当的关怀。
倾听讲述是会带来很大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勉强任何人去告诉他们经历了什么,有的人可能不愿意谈论发生了什么、处于什么处境,此时安静地陪着就很好,或者给予他们一些实际需要帮助的东西,如一杯水、一些食物等。不要说太多的话,允许沉默,保持适当的沉默会给人们一些空间,鼓励他们愿意交谈、分享。专家由此列出心理急救中的恰当言行、不当言行表格。
恰当言行包括:尽量找安静的地方交谈,把外界的干扰降到最低;尊重他人隐私;依据年龄、性别和文化因素,靠近对方但保持合适的距离; 让他们知道你在聆听,比如点头; 保持耐心和平静; 提供真实信息;用简单的方法让对方了解信息;理解体会对方的感受,比如对失去家园、失去爱人者说,“我真抱歉,我可以想象你很悲伤”;对他们的力量和自助行为表示肯定;允许沉默。
不当言行包括:不要迫使他人讲述遭遇;不可打断或催促对方讲述遭遇;不确定是否合适的时候不要触碰对方;不要对他们已做或未做的事情,以及感受做出判断,如“你能活下来应该感到幸运”等;不要编造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语言;不要告诉他们他人的经历;不要谈论自己的烦恼;不要给予虚假的保证;不要试图表现你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交谈中不要用贬义言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