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频道 雷泓霈
10月29日《楚天都市报》报道,家庭本该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但由于工作中已经消耗完自己的激情和精力,下班后与家人交流可能变得更像是一种负担。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你有“下班沉默症”吗? 所谓“心理桃花源”,就是说,虽然当下是加急时代,竞争激烈、节奏很快,物质主义目标很扎实,但生活的终极目的不是钱,而是幸福感、趣味感、愉悦感和内在快乐,仍需要为自己打造“精神或心理桃花源”,注重物质发展的同时,也要将生活乐趣、分享交流、开放通达、性情豁达当做重要发展目标,得到较大的社会认同感和人生价值感。这种物质、精神双重发展,才是一种幸福而有意义的发展。
这一点,我们应学学有些国家的悠然的生活态度,比如希腊人,就是有再多的挣钱机会,只要到了休假时间,也会毫不犹豫扔下忙碌应酬和赚钱,给家人和自我制造更多的心理幸福和悠然情调。中国古人也很注重建造这种“心理桃花源”,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最好的写照。
遗憾的是,现代人的创富太注重看得见的物质财富,而对于内在的心理财富等经营却有所忽视。就像前文中的“下班沉默症”,他们之所以“沉默”,主要就是在单位的心理和身体能量耗费太多了,调查中,59.6%的人认为原因是工作压力让人身心疲惫,难以兴奋;52.7%的人认为长时间疲劳,使一些人形成了排斥情感交流的惯性。
换言之,他们太将单位的发展、创富和前程当回事了,而忽视了还应为家人朋友、心理桃源,留下充分的正能量和健康气息。当这种负面发展模式沉淀到潜意识,形成可怕的“下班沉默症”,就容易扔掉生活情趣,在心理上封闭自己,将朋友和亲人拒绝到“心门”之外,形成心理上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如果说“宅男”、“宅女”是精神意义上的“孤独族”的话,“下班沉默症”就是现实版“孤独族”,任其发展,这种不良也容易催发成为精神“孤独族”,沉默寡言,毫无生机,单调乏味,无论对自我健康、家庭幸福还是社会发展,都是一种隐形创伤。
63.4%的人担心“下班沉默”会让人无心关注生活细节,对生活失去热情;59.6%的人认为“下班沉默”会让人缺乏情感交流,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58.5%的人认为“下班沉默”会让亲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58.3%的人认为“下班沉默”会让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受到伤害,绝非空穴来风。
广阔社会需要指点江山的事业奔放,更需要豁达的心理飞跃。首先,事业再忙,也应该竭尽所能为自己打造一个精神桃源,打造一种身体和精神同步和谐发展的新模式,为家人和朋友预留充分的正能量和内在关注,给朋友和情趣更多的时间和交流机会。其次,企业管理文化也应该超越冰冷的僵化和死板管理,多一些人情味,增加友情互动,为员工创造一个“单位桃花源”。其三,家人和朋友对“下班沉默症”者,尽可能多一些互动和劝说,迫使他们走出封闭模式,打造更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发展。
|